顯示具有 健康新聞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健康新聞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

《影片》健康養生操:少感冒、放鬆肩膀

這些健康養生的影片都是來自網路YouTube上面的分享,個人覺得不錯,所以放在這裡給自己參考~

人啊!開始會看這些養生的東西,就表示老了,身體開始大不如前~

其實養生要趁早,越早養生,活得越好

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

青少年自信養成的第一步~從健康的飲食習慣開始!

青少年自信養成的第一步~從健康的飲食習慣開始!
根據一個網站的千人外食比例調查中指出,有高達三成的青少年因為上課補習的忙碌,一週有3天以上都是吃外食的。而這些外食的選擇普遍為雞排、含糖飲料、魯味等高糖、高鈉、高油脂的食物。
許多家長存在的錯誤觀念,總認為成長中的孩子能多吃,就多吃。殊不知因肆無忌憚地亂吃,很容易導致許多負作用,不僅造成身體新陳代謝改變而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。孩子也可能因攝取過多熱量造成肥胖而被排斥,影響到自身自信、社交與學習。
親愛的父母親們,請該開始關注孩子學校成績單以外的數字囉。協助孩子保持健康,控制體重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便是飲食習慣的調整與改變。建議家長可試著為孩子準備一些健康又有營養的課後點心。如方便的冷凍雲吞加點青菜或蛋花,藉由親手作羹湯,讓補習回來的孩子能吃到美味及媽媽的關心。
關心青少年健康,肥胖絕非孩子一個人的事。更需要家長的協助,才能長久維持理想體重。唯有經由飲食習慣的改善,尤其是少吃高熱量的垃圾食物,並配合適度的運動才能避免肥胖。就讓桂冠雲吞成為您關心孩子的橋樑,親手做一碗雲吞湯一起為他的飲食健康來把關吧!

【活動期間】即日起~2010/06/30
參加親手做 心感受 愛心補給站網路活動,就有機會把專屬I-cash及桂冠雲吞組帶回家
【活動辦法】
只要在活動期間內參加投票,或回答有趣問題,留下個人資料後,就可累積抽獎機會喔!
立即前往:http://event.laurel.com.tw/love2010?id=10


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

尿尿有泡泡 就是腎虧?

f_180608_1 

身為男性,尿尿有泡泡是正常的,只要不是太離譜。

幾年前,也不記得是從哪邊聽來的說『尿尿有泡泡 就是腎虧嗎』?聽後就開始懷疑自己有問題,也成曾到過醫院檢查,醫生還說我神經緊張,過度懷疑,後來在我的堅持下用自費做了檢查,檢查的結果果然沒問題,只是中間出了一段小插曲。

當時因為公司正在推『統計製程』有用到Cpk的觀念,檢驗數據出來後,

醫生說:『先生,的腎檢查完,沒問題,數據都OK』

我問:『那數據是多少?有沒有說大部分人的數值多集中在多少?』

醫生:『沒有耶!』

我不死心:『那有沒有說平均值是多少?我的數據是落在上緣或是下緣?』

醫生:『反正你的腎沒問題就是了!』

看來醫生已經受不了我的問題,開始不耐煩了,最後只好悻悻然的離開門診。

也許我有點白目,但我認為這些數據應該也是一些統計而已,醫生如果可以提供更詳細的答案,應該可以讓病人更瞭解自己?


《腎的迷思》尿尿有泡泡 就是腎虧嗎?

2009/03/02

【 聯合報/元氣周報/記者詹建富/報導】

「醫師,我的小便有泡泡,是不是蛋白尿?」「某診所檢查我的尿液有血尿,要我來覆檢。」門診許多病患對小便的泡沫及顏色,感到憂心不已,還有男性病人直覺就是「腎虧」,但是,真有那麼嚴重嗎?

晨起第一泡尿 最明顯

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楊五常指出,尿中有泡泡,通常是因為尿液裏的有機溶質,最主要成分是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後的代謝廢物,造成小便中的磷酸鹽及尿酸升高,改變了尿液的表面張力,加上排尿時的衝激力,使得馬桶內的尿液出現些許泡沬,就像水花濺起時也會出現泡泡,特別是晨起第一泡尿尤為明顯。

泡泡大不易散 蛋白尿

不過,尿裡出現泡沫,究竟如何分辨是正常現象,還是異常的蛋白尿? 一般人並不易分辨,最主要靠臨床檢驗來判斷,但可先藉肉眼加以觀察,若是泡泡沒多久就逐漸化開,可能代表最近吃較多的大魚大肉,尿中含有較有的尿素氮等溶質,如果是泡泡顆粒較大,且像肥皂泡沫般彼此相連,又不易化開,代表蛋白尿的機會比較高。

排超出150毫克 需檢查

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黃政文表示,正常人每天會排洩微量的蛋白到尿中,但如果一天排出超過150毫克以上,就稱為有「蛋白尿」,它可分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兩種,前者如劇烈活動後、懷孕、尿路感染等,就會有暫時性蛋白尿出現,通常上述因子排除後就會呈陰性反應。至於病理性蛋白尿,則是每次檢查都有蛋白尿存在,需要進一步檢查其病因。

下消腎虧 中醫實無此說

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某些江湖郎中常把尿液白濁形容為「下消」,甚至直接把這種現象視為「腎虧」、「敗腎」的症狀之一,卻讓不少有蛋白尿的男性被誤導為自己的性功能將走下坡。

有蛋白尿 不等同性障礙

對此,中醫抗衰老學會理事長鄭歲宗強調,其實正統的中醫,並沒有所謂腎虧、敗腎的說法,只有「腎虛」一詞,而且中醫所講的腎不只是西醫所講的解剖學的腎臟器官,範圍更廣,它涵蓋了內分泌、神經、泌尿及生殖系統,雖然在中醫診斷有腎氣虛損者,其房事的表現會比較力不從心,但不等同於有蛋白尿者就是有性功能障礙。

何況,引起性功能障礙的因素很多,包括血管或神經病變、內分泌失調、心理因素等,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,並不會造成性功能障礙,除非病人因腎衰竭而導致性荷爾蒙分泌不足,或因使用降血壓藥物、壓力或憂鬱,就會有性欲減退、陽痿、早洩的現象。


驗尿守則》有血尿? 原來是經血

2009/03/02

【聯合報/元氣周報/記者詹建富/報導】

藥或食物因素 先排除

不少人因尿液顏色偏紅就疑神疑鬼,或者檢出尿中有紅血球反應,開始擔心不已。

黃政文認為,尿液有可能是因服用藥物(如抗結核病用藥)或是吃了紅肉火龍果所致,如果排除這些外在因素,並且是肉眼可看得到的血尿,就要先注意是否有膀胱癌、腎臟癌等惡性腫瘤,或者可能是泌尿道結石、囊腫破裂、腎絲球腎炎或腎盂腎炎等引起。

經期後一周 再檢查

要注意的是,許多女性在驗尿後也常被誤為有血尿,主要是尿液被生理期所排出的血液所汙染了。

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一般檢驗科主任朱蘇煜表示,由於尿道會殘留一些非尿液的分泌物或汙染物,進而影響到尿液檢查的判別,尤其女性特別明顯,主要是女性的尿道較短又靠近陰道,所以女性病人若需驗尿,通常建議在月經結束一周後再檢查為宜。

驗中段尿 較準確

留尿的原則,不妨先喝點水,讓膀胱稍微脹一點再去取中段尿,因為尿液太少時,無法利用前段尿將尿道內的汙染物沖走,因此驗尿時不留最早排出的尿液和後段的尿液,只取中間一段尿液約10~15c.c.送檢。留完尿後應盡快在1小時內送到檢驗人員櫃檯,以免影響判讀。


2009年1月30日 星期五

便血,是痔瘡還是大腸癌

原文轉載自「健康雜誌」  http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page=1&id=4023

便血,是痔瘡還是大腸癌

連有些醫生都容易將大腸癌誤診為痔瘡,你該怎麼辦?

文.李怡嬅 攝影.呂恩賜

2007/11 康健雜誌 108期

45歲公務員沈先生,有便血情形很久了,他認為是痔瘡引起的「正常現象」,沒想過就醫治療。

3年前,沈先生的母親因病住院,那陣子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母親,睡眠不足、身心疲憊,有次排便時竟大出血,就醫後醫生判斷是痔瘡惡化,也擔心可能長了「壞東西」,除了開藥膏給他,也進一步安排鋇劑大腸X光檢查。檢查結果沒有異常,沈先生按時塗藥後症狀也好轉不少。

故事還沒結束。去年,沈先生大出血的情形重演,這一次還伴隨著腹痛、大便形狀明顯改變(變得又細又小,有時還有透明黏液),但他自恃兩年前檢查結果正常,又沒有家族病史,毫不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。

直到後來他的一位同學得到大腸癌,症狀和他一模一樣,他才警覺事態嚴重,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。

檢查過程很順利,醫生熟練地將大腸鏡從肛門插進去,先是很快地推至大腸末端,再慢慢拉回做地毯似的檢查。沈先生沒有打麻醉,清楚地聽到醫生說:「目前都很好,沒有發現瘜肉或腫瘤。」他原本忐忑不安的心稍稍釋懷。沒想到幾分鐘過後,醫生臉色凝重地指著螢幕,「這裡有一個腫瘤,要切片看是好的還是壞的。」沈先生驚愕不已,腦中一片空白。

切片結果顯示是惡性腫瘤,而且因為發現較晚,已經是第三期大腸癌,也就是癌細胞轉移到淋巴,五年存活率約40~50%。雖然心裡先做了最壞的打算,噩耗宣布時,沈先生仍一時無法接受,反覆自問:「為什麼是我?」沈太太則是驚慌失措,淚流不止。

由於腫瘤有5公分之大,醫生先以放射療法加電療,讓腫瘤縮小至3公分後開刀割除,再做化學治療。化療的副作用很難受,療程還沒結束,沈先生就決定放棄化療,所幸病情已經控制,現在除了每三個月的定期回診,生活起居已回歸正常軌道。而這次生命的重挫,讓他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,建立新的飲食習慣,也不敢再輕忽身體求救的訊號。

不過,令人不解的是,為什麼之前沒檢查出異常?醫生判斷,3年前那一次大出血,腸子應該已經有瘜肉,可能是鋇劑X光檢查有誤差(濃度配得不好或照得不好),影響醫生的判讀。醫生認為,如果當時再做大腸鏡檢查確認,或許就能提早發現,免去後來的折騰。

很多痔瘡患者像沈先生一樣,以為便血症狀只是舊疾作祟而「忍」著不就醫,忽略出血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先兆,林口長庚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張簡俊榮指出。

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劉建國透露,甚至有人求醫後不肯面對真相,堅信自己只是痔瘡並非罹癌,轉而求助綁痔瘡(醫生以橡皮圈緊綁痔瘡,約8~10天痔瘡組織因壞死而脫落)、吃偏方、自行購買成藥,延誤治療時機。

幾乎所有大腸直腸科醫師都遇過輾轉求醫治療痔瘡卻未改善,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大腸癌的病人。歌手楊烈因便血、腹瀉難忍第一次就醫時,也被誤診為痔瘡發作,換了第二家醫院才診斷出大腸癌。

病人難判斷,醫生也常誤診。那麼到底該怎麼區別究竟是痔瘡,還是大腸癌呢?

張簡俊榮說,一般以出血的顏色做初步判斷,痔瘡出血顏色鮮紅,是排便時因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;而大腸癌出血顏色偏暗紅,是癌細胞侵襲、破壞正常組織造成,血液留在腸內一段時間才隨糞便排出。

不過要小心的是,如果腫瘤位置若靠近肛門,也會排出鮮紅的血色,因此還要看有無合併其他症狀,如出現腹痛、腹瀉、大便形狀改變(變細、變小或不成形)、或貧血,最好趕緊就醫檢查。

愈早發現存活率愈高

大腸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,除了警覺症狀,定期篩檢是更積極的防治做法。大腸癌有90%以上由瘜肉長大變化而來的,癌變過程約需5~10年的時間。初期症狀不明顯,病患發覺異常時,大多已是第二、三期甚至末期,因此早期篩檢、切除瘜肉是避免罹癌的重要防線。

但台灣篩檢率偏低,顯見國人的警覺性不高。根據2005年國內一項調查指出,50歲以上的民眾篩檢率只有二成。

因而造成發現大腸癌時已太晚,國民健康局分析2004年的29家醫院、6,463名新增病例發現,二、三期病患比率超過五成三,而早期大腸癌發現率不到二成,低於美國的二成九。

「應想辦法提高民眾對大腸癌的認識,尤其是高危險群,」也是大腸直腸外科學會理事長張簡俊榮大聲疾呼。

有鮪魚肚者請小心

國內最新調查發現,腰圍粗細(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指標)與大腸癌大有關係。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邱瀚模分析院內健診中心近5000人的資料發現,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多發性大腸瘜肉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~3倍。至於兩者為什麼會有關聯,尚需進一步的研究。

其他高危險群還包括:

50歲以上的民眾:歌手楊烈、作家張曉風、導演楊德昌、香港藝人鍾楚紅的先生朱家鼎,都在50歲前後罹病。

美國癌症協會建議,一般民眾50歲之後每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、每5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鋇劑X光超音波檢查、每10年一次全大腸鏡檢查。邱瀚模醫師特別強調,有75%的大腸癌患者沒有家族病史,因此早期檢查格外重要。

有家族病史:父母其中一人罹患大腸癌,子女罹患機率是一般人的2~4倍,如父母兩人皆有,則危險性提高3~6倍。

多位大腸直腸科醫師發現,近來有年輕化的趨勢,50歲以下的患者愈來愈多,因此馬偕醫院劉建國醫生呼籲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在40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。

有個人病史:包括曾得過大腸癌、慢性發炎性大腸炎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、腺瘤性瘜肉。有大腸癌病史者,復發機率高達五成,最好每三個月追蹤一次,二年後每半年、五年後每一年檢查一次;而有腺瘤性瘜肉者,瘜肉切除後每3年追蹤一次;至於有慢性發炎性大腸炎患者,建議發病後8年開始篩檢。

美國知名主播凱蒂‧庫里克的先生就是因大腸癌,在42歲時去世。兩年前凱蒂去做了大腸鏡檢查,並將檢查過程在電視上轉播,引起很大的迴響,美國篩檢率短時間內提高20%。

歌手楊烈罹癌復原後,也參與公益演出,現身說法呼籲民眾,早期篩檢、警覺症狀、保有健康的生活型態,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。

(審稿專家: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簡俊榮)


筆者眉批:便血真的很可怕,還是早點去做一下『內乙結直腸鏡』檢查比較好,如果不能忍受痛苦,則選擇全身麻醉的無痛檢查,可以的話,自己試看看那種感覺也不錯,而且可以馬上知道結果。